
为了节省国家的资金,彭加木最终还是决定自己外出寻找水源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错误决定配查信配资,导致他失踪在了茫茫的戈壁沙漠。
他的这种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,确实值得后人学习。不过,在叶永烈看来,彭加木的失踪,其中也有很多值得引起我们反思的地方。

我们先来看看,为什么彭加木执意要去寻找水源呢?
原本大家伙的意见是原地等待救援,现在来看,其实在原地等待救援,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。只是,彭加木算的是一笔经济账。
原地等待救援,用直升机运水过来,太贵了。
直升机飞行一小时,就要耗费大约两千多元,而从最近的驻军基地飞过来,一个来回就是好几个小时。彭加木给队员们算了一笔经济账,这运送一趟水,来回就要花费掉国家上万元的资金。那可是在1980年,上万元的开销可不是一个小数字,哪怕是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,“万元户”都是一个富裕的代名词呢。
因此,彭加木这才执意要求大家自力更生,只要找到了水源,眼下的困境就打破了。
但是呢,队员们的意见也是不统一,最后没有法子,彭加木就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。那就是在等待救援的同时,他们也不能闲着,而是接着寻找水源。如果找到了,就立刻给驻军基地回复消息,那就可以省下来这上万元的开销了。
当说出这个法子的时候,彭加木心里已经定下来了,那就是他自己去寻找水源。他知道这沙漠里到处布满了危机,他不能拿队员们的生命开玩笑。
1980年的6月17号,这一天,队员们都在休息。
有的人钻进了越野车的车底纳凉,有的在帐篷里面睡觉,有的围拢在一起打牌。大家都没注意到,彭加木去了哪里。
中午11:30分的时候,副队长汪文先收到了驻军基地发来的电报。他简单看过之后,就起身去找队长彭加木。
转了一圈,没有看到他的身影。
询问了一圈,大家伙也不知道队长去了哪里。汪文先也没多想,估摸着队长可能去附近大小便了吧。

一直到中午的12:30分,原本在越野车底纳凉的司机王万轩,起身钻进车子里取衣服的时候,这才发现在一本地图册子里夹着一张小纸条,上面用铅笔写了这么几个字:
“我往东去找水井”
彭 17/6,10:30分
原来队长十点半的时候,就自己悄摸去寻找水源了。
王万轩心下大呼不好,要知道那一天的沙漠特别热。地表温度就高达64℃,气温52℃,就连帐篷里面的温度都有44℃。
队员们得知队长独自去寻找水源,也不敢在大中午的时候去寻找。就待在营地,如果队长还不回来,就等下午温度稍微降下来一点就去寻找。
哪晓得,到了下午三点多的时候,刮起了大风沙。
一直等到下午的四点,眼瞅着彭加木还没回来,趁着风沙小了一些,队员们也是冒着风沙去寻找。
越野车开了大概一公里多,这才发现了一串脚印。于是乎,就沿着脚印又往前行驶了六公里左右,在一个沙包上,那脚印更加的清晰了。这时候,大家还想着,队长大概就在不远的地方了。
队员们开着越野车,朝着东面又行驶了十多公里,脚印也逐渐的变得模糊。再加上天色黑了下来,队员们没有办法,只得返回了营地。
打这以后,彭加木就失踪了。
尽管后续进行了多次的寻找,至今依旧不知道他的遗体在哪里。
作为队长,彭加木有着多年的野外考察经验,他不是个新兵蛋子。
他带队有一个明确的规定,那就是外出探险考察的时候,必须要两人以上才可以出行。他还经常和队员们说起过,去陌生的地方考察,必须要在沿路插上路标。
关于第一点,他为何违反自己制定的考察纪律,独自外出呢?
答案很简单,因为他知道前行的凶险,不想让队友们跟着一起冒险。至于第二点,他为何没有插路标?这就不得而知了,或许,路标也被风沙给掩埋了吧。

当时,彭加木的考察队选择继续东进考察,也是在马兰临时做出的决定。因此,出发之前也是有些仓促,对东进路线上的困难估计不足,准备工作也就没有做得很充分。所以,在到达库木库都克的时候,车子没油了,带的水也差不多见底了。
在沙漠里,没油没水是致命的。
而且,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。当时,对汽车的油耗、轮胎、机械损耗这些的计算,是按照行驶的公里数来核算的。但是呢,这是以在柏油马路上的公里数来计算的。可在罗布泊行驶100公里,和在柏油马路上行驶100公里,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。
这也是为何考察队到达库木库都克的时候,汽油就见底的缘故。
和彭加木一起工作的队员们,觉得队长这个人知识面是很广,但他毕竟主要是在钻研植物病毒这一方面。对于罗布泊深处的地理自然环境不是很了解,这也是悲剧发生的一个因素。
如果,我只是说如果,倘若彭加木当时叫上一名队员跟着自己去东面寻找水井。或者说,他当时哪怕是穿着显眼的红色工作服外出,或许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吧。哪怕是最后迷失了方向,后续多次的救援,也会被显眼的红色吸引,或许就会容易找到了。
九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